高血压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2012-2015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调查显示: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然而相应的高血压知晓率仅51.6%、治疗率45.8%、控制率16.8%,年轻人高血压防治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不容乐观。
年纪轻轻怎么会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而发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发病重要的环境因素。如加班熬夜,睡眠不足,作息紊乱太“随性”;爱吃外卖、烟酒相伴,重油重盐高糖高脂太“美味”;伏案久坐、运动“太累”消耗“太少”;压力过大、情绪不稳,紧张焦虑易喜易怒太“波动”……
继发性高血压,则是存在某些慢性疾病或药物因素等而继发发生高血压。因此,这类高血压更具有隐匿性与危害性,更需要年轻人群知晓与警惕。常见的继发疾病,包括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等内分泌疾病,肾脏实质性疾病等。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人群中,占居首位的病因为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什么疾病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系统性血管炎,好发于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及地区的年轻女性,因此也被称作“东方美女病”。大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慢性的血管壁全层炎症可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或扩张/动脉瘤等结构改变,从而影响血供脏器发生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高血压、双侧血压不对称、脉搏减弱或消失等为大动脉炎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和(或)体征。大动脉炎患者中,高血压发生率为33%-84% ,其中3.9%-57.5%的⼤动脉炎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锁骨下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等好发部位发生狭窄病变时,均易导致高血压表型。
年轻人高血压如何识别大动脉炎
发病年龄<40岁,无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无甲状腺、肾实质疾病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如出现以下症状或体征,应警惕大动脉炎,建议尽早至风湿免疫科就诊排查:
(1)全身症状:发热、全身不适、疲劳、盗汗、体重下降等;
(2)缺血症状:肢体跛行(可累及上肢和/或下肢)、颈痛、黑矇、晕厥等;
(3)发现双侧肢体血压不对称(收缩压差值≥20 mmHg);
(4)发现双侧浅表动脉,包括桡动脉(“脉搏”处)、颈动脉(颈部血管搏动处)、肱动脉(肘部血管搏动处)脉搏减弱或不能触及(无脉)。
大动脉炎患者如何测量血压
大动脉炎患者需根据影像学结果选择相应的测量部位。当一侧肢体血管受累时,建议测健侧肢体血压,如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者,建议测量右上肢血压为准;当双上肢血管均受累时,建议测双下肢血压。
大动脉炎的治疗与管理
大动脉炎患者需在风湿免疫科医生综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全面评估病情后,制定个体化的抗炎、免疫抑制、降压等治疗方案,并同步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积极保护脏器功能、改善远期生存与预后。此外,大动脉炎患者需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焦虑情绪,学会血压自测、自管,与医护共同守护健康。如今,在科学的病情评估和管理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在与疾病的博弈中取胜。早期筛查和诊断是关键,提高科学认识、规范化治疗和管理,可显著延长无并发症生存时间。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血管炎亚专科,专注于以大动脉炎为代表的免疫性血管炎的精准诊断与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创地提出靶向血管损害的诊治先进手段,领衔建立疾病全面评估及分层诊治的流程和策略,形成了大动脉炎综合防治体系,引领技术创新与精准治疗新策略,牵头制定了大动脉炎诊疗专家共识5部,主编血管炎专著2部、科普书1部。亚专科每年收治全国30省市疑难、危重病例500逾例,在血管炎诊治领域是目前国内收治病人最多、技术最全面、最先进的专科之一。
(作者依次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