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宴,通常是在生日当天举办的一种庆祝活动。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过生日有着显著的差别。虽然寿宴也是在生日这一天,但寿宴并不是每年都要举行的,它主要是为高龄的老人庆祝而设定的庆典。因此,寿宴并非随意就能举办,这个特殊的庆祝活动还有许多讲究和传统。
在一些农村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寿有四不过,后代福气多”。这句话究竟富含怎样的含义呢?文中的“四不过”又具体是指哪些情况呢?
首先,一不过:年龄小于六十不过寿。在古代,仅需年满四十岁,便可庆贺寿宴。然而,举行寿宴并不是每年仿佛过生日般的例行公事,通常是在十年一庆的重要时刻才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上,初次庆祝寿宴的年纪多是从五十岁起。然而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在做寿时不庆祝整岁的年数。例如,若家中的长辈即将满80岁,那么必须在79岁过完后,找个合适的时机举行寿宴。因为有句古话称:“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导致意外的烦恼。为了能够祈求更长的寿命,寿宴时往往采用虚岁来标示。
展开剩余67%接着,二不过:父母健在不过寿。在民间有句广泛流传的古语:“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意即父母在世时,子女仍应以孩子的姿态生活。因此,在父母健在的日子里,怎么能让孩子为自己庆祝寿宴呢?若子女在父母尚在时自己办寿宴,无疑会引起外人的议论,而这样做也仿佛是在剥夺父母的福分。
再者,三不过:七十三岁或八十四岁不做寿。老话里提到,人生有两个重要的关卡,过去了就能再多活几岁。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暗示在这两个年龄时,许多人未能顺利度过。因此,临近这两个年纪的老人往往会更加小心,甚至在这两年间连自己的生日都不庆祝,象征着要蒙混过关,顺利迈过这个坎儿。由此可见,这个年龄段的人是不会举行寿宴的。
最后,四不过:人过90不过寿。许多人不解,到了九十岁之后为什么就不再庆祝寿宴了。实际上,所谓90岁不过寿主要是指98岁以下的老人。在民间,大家普遍认为能活到90岁的人已经属高寿,简直是“多活一天,算一天”。在这个时期,若还继续举行寿宴来祈求长寿,似乎有些突兀,仿若是在抢夺子女后代的福寿。然而,若老人达到98岁以上,接近百岁时,便有必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寿宴。因为这个年纪属极为罕见的高龄,理应成为全家欢庆的一次盛事。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冲击百岁寿辰的美好期许,也自然要举行一次寿宴。
总体而言,寿宴实际上更多是子女对高龄老人庆贺的一种方式,表达了子女对老人长寿的祝福,同时也是凝聚家庭亲情的重要纽带。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人生才有了根基;而失去了父母,人生便只剩下归途。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时常回家看看父母,别让一次的错过成为心中永恒的遗憾!
发布于:天津市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