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南鸡脚山探明碳酸锂当量超过Greenbush
2025年,中国公布的一系列锂矿勘探成果,正从根本上改写其在全球锂资源格局中的地位。
自然资源部在年初宣布,国内新增锂资源量超3000万吨、覆盖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三种类型,使中国锂资源储量占全球的比重从6%跃升至16.5%,排名升至世界第二。
这一宏观数据揭示后,国内又进一步迎来了数个世界级矿藏的发现。
在湖南省南部的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明一座超大型锂矿。根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7月公布的数据,该矿区拥有4.9亿吨矿石量,其中氧化锂资源量达131.35万吨。按标准系数折算,这相当于超过324万吨碳酸锂当量。
其开发商大中矿业已启动采、选、冶一体化项目建设,规划年产8万吨碳酸锂,一期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
与此同时,在数千公里外的四川省马尔康市,加达锂矿的勘探也取得重大进展。截至今年2月,其首采区探明氧化锂资源量约23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约60.4万吨。该储量已在6月通过国家评审备案,预计首期产能将在2026至2027年间释放。
这些新发现的规模极具竞争力。作为对比,全球当前最大的单一锂矿——澳大利亚的Greenbush,截至2024年底的可采储量折合碳酸锂当量约为260万吨。湖南鸡脚山一个矿区的远期储量便已超过此数。
重视锂资源储量的背后,是中国锂产业一个长期且严峻的现实:对进口矿石的高度依赖。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精矿进口依存度高达约67%。在碳酸锂的生产成本构成中,进口矿石成本占比通常在60%至75%之间。这种结构性弱点,使中国庞大的锂盐冶炼和下游电池、汽车制造产能,直接暴露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和供应风险之下。
这种风险传导机制十分清晰。
业内测算,当海外矿价波动±10%时,国内碳酸锂价格会在±8%左右的区间内随之调整。
而海外矿价的波动,会在大约1至2个月的周期内,体现在中国国内碳酸锂的现货价格上。
这种滞后性与不确定性,加剧了产业链的“囤库存”倾向,导致在价格下行周期中,产能出清也变得异常缓慢。
数据显示,锂概念板块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已从2024年一季度的1734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2410亿元,不降反增,凸显了市场对冲风险的焦虑。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锂矿项目从勘探到开采通常需要三至五年的建设周期。因此,新发现的资源短期内难以改变市场格局,其更显著的意义在于战略储备,尤其是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
真正的改变将在2026年后逐步显现。届时,当鸡脚山等国内项目产能开始释放,充足且成本更可控的国产原料,将从几方面深刻影响产业生态。
首先,它将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锂原料采购中的议价能力,部分对冲进口矿价的剧烈波动。
其次,更稳定的原料成本,将为中国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成本基础,放大其整体竞争优势。
最后,将本土资源与不断精进的提锂技术相结合,将进一步巩固全产业链的闭环和效率。
总体来看,中国近期在锂矿勘探上的突破,标志着其在全球资源竞赛中一次深刻的战略调整。尽管短期内市场动态仍将受进口矿价主导,但一个更为自主和稳健的锂供应链基础正在被奠定。
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