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歌手2025》中,马嘉祺的淘汰无疑引发了诸多争议。对于许多观众和乐迷而言,这一结果似乎颇具争议,但从我的角度来看,马嘉祺的出局并非不可接受。事实是,这一决定反映了大多数观众和现场评审的选择。长久以来,马嘉祺几乎没有在正面的热搜榜单上露脸,常常遭受不同程度的嘲讽,也许这次离开反而是个机会,让他能更好地反思与成长。
01
比赛结束后,马嘉祺的粉丝对淘汰的结果发表了长篇感慨,表达他们的无奈与愤怒:“真的忍太久了!”他们所忍受的具体是什么呢?从他们分享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从节目开播伊始,马嘉祺的粉丝们便一直在默默承受外界的不理解与指责。在节目中,马嘉祺的表现频频遭到“吐槽”,而大众的目光似乎总带着偏见,导致现场的评审团形成了明显的“鄙视链”。这种情况对于马嘉祺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那么,这种看法是否属实呢?接下来,我将从音乐和节目的角度,进行一个相对客观的探讨。
展开剩余74%02
关于节目组的“黑流量”问题,我始终认为,马嘉祺在参加这一比赛的时候便应有所准备。对芒果台来说,马嘉祺的角色仅仅是流量的制造者。可想而知,参加节目后,他必将承担起引发各种流量的责任,包括受到负面评价。而这些批评,比如“唱得难听”或“校园十佳歌手”的标签,都是马嘉祺在选择参赛后就应该承受的现实。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身份本身就决定了他所获得的待遇。
03
偏见与鄙视链的存在似乎是必然的,但这并不完全由流量身份所决定。我对马嘉祺唱功的客观评价是:他的表现处于“流量歌手”中还算可以的水平,但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却显得不足。在标准科学唱法的过程中,马嘉祺在音域转换时表现得不够出色,尤其是在男声换声区时,演唱的水准显得较为吃力,丧失了很多自身嗓音的特质。在G4音域时已显得力不从心,而胸声的运用更是少之又少。在F4音高时,他虽能保持一定的演唱能力,但对于更高的音域仍显困难。可以预见,五年后的马嘉祺,实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他的音准问题,尤其是在中低音的表现上,存在较大的不足,胸声的练习也显得不够到位,对中低音和咬字的重视程度也有待加强。在华语乐坛中,拥有流量的歌手并不少见,然而大众对于流量的偏见普遍存在,人们对流量歌手的印象往往是“唱功差”、“关系户”等消极标签。这一现象并非流量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某些身处这个群体的艺人,导致流量身份的声誉不断降低。
我们再看看王源,实际上两者在唱功方面并无太大差距,都是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在《天赐的声音》的每一期中,王源的演唱在短视频平台上评论时,评论区几乎总是一边倒,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行查看。而对于粉丝来说,他们自然会认为自己的偶像饱受偏见的困扰,身处鄙视链的底端。究其根本,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可能:即本身实力确实尚待提高呢?
发布于:山东省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